在肥乡县的悠悠岁月长河中,发生过一件与众不同的奇事,不是常见的财产之争,也不是纠葛于妻子的纷争,而是三个男人争着要当同一个父亲的故事。
话说在很早以前,县里有一位勤劳善良的老头儿,一直与儿子儿媳共同生活。一日清晨,阳光洒在乡村小道上,老头儿如往常一样出门去野外拾粪 。走着走着,他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包袱。打开一看,里面竟然装着百十两白银,这可不是一笔小数目 。老头儿心想,必定是哪个行色匆匆的路人不小心掉落的,此刻失主心里肯定焦急万分。于是,他便在捡到包袱的地方静静等待失主前来寻物 。
没过多久,一个秀才神色慌张地赶来。他两眼急切地四处张望,额头上豆大的汗珠不断滚落。老头儿见状,关切地问道:“相公这是丢了盘缠吗?” 那秀才焦急地回应:“正是啊,我丢了一百两银子!” 老头儿赶忙把包袱递过去,嘱咐道:“往后走路可得多留意着点儿!” 秀才感动不已,“扑通”一声双膝跪地,说道:“我正准备进京赶考,一时疏忽掉了包袱,幸得老伯相助,您的大恩如同我的再生父母,请受我一拜!” 老头儿赶紧将秀才扶起,说道:“使不得使不得,别拜啦。”
老头儿回到家后,便把拾到银子又归还失主的事情,一五一十地说给儿子和儿媳听。谁料,儿子一听,破口大骂父亲是傻瓜,儿媳也跟着骂老人是糊涂蛋 。两人越说越气,竟操起棍棒,不由分说地把老头儿赶出了家门 。可怜的老头儿从此无家可归,只能在沧县一带四处流浪、沿街乞讨。
某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,天地间一片银白,寒冷的气息仿佛要将万物冻结。老头儿行走在漫漫冰雪路上,终因严寒与饥饿,体力不支昏倒在了路边 。就在这时,一个名叫张汗的年轻小伙子路过此地。他看见路上躺着一位老人,赶忙走上前去,伸手探了探老头儿的鼻息,发现尚有一丝热气,便毫不犹豫地将老人背回了自己家中 。
张汗的媳妇亦是个心地善良、贤惠至极的女子。见丈夫背回老人,她立刻为老头儿煮了热气腾腾的姜汤,烧热了暖和的炕头,又细心地为老人盖上厚厚的被子 。夫妻二人守在老人身旁,片刻不离。过了许久,老头儿缓缓苏醒过来,看到眼前守着的两人,虚弱地问道:“我这是在哪儿?” 张汗见老人能开口说话,十分高兴地说:“大伯,是我把您背回了家。您怎么会沦落到这般境地呀?” 老头儿听后,不禁老泪纵横,将自己的悲惨遭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这对夫妻 。
张汗听完,诚恳地说道:“大伯,您就别再走了。我家里正好没有老人,您就安心住在这儿,我把您当作亲生父亲一样孝顺。” 老头儿看着憨厚老实的张汗和善良贤惠的媳妇,心中满是感动,便留了下来 。
从那以后,老头儿终于有了安身之所,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。张汗夫妻下地干活时,老头儿在家也同样闲不住。有一天,老头儿在房后平整土地准备种芋头。一锹下去,竟然挖出了一块砖,接着又连挖几锹,好几块完整的砖头露了出来 。老头儿拾起砖头后,发现下面还压着一块石板,他费力地掀起石板,眼前的一幕让他大为惊讶—— 一罐白花花的银子!
老头儿没有声张,小心翼翼地把银子重新埋好。等到夜晚,他把张汗夫妻叫到跟前,说道:“要是有卖地的就买下来,有好牲口也别错过。咱们今后呐,要过上好日子喽!” 张汗疑惑不解地问:“爹,咱们哪来这么多银子呀?” 老头儿这才把白天挖到银子的事情告诉了他们 。果然,自那以后,张汗家的日子逐渐富裕起来。
而老头儿的亲生儿子,在赶走父亲后,在家中肆意挥霍,坐吃山空 。没过多久,家中的财产便被败得精光,无奈之下,夫妻二人也沦落到了沿街乞讨的境地 。
一日,这对夫妻乞讨来到了张汗家门口。张汗夫妻心地善良,见他们可怜,便将二人领到家中,给他们饭食充饥 。正巧这时,老头儿从外面回来,一看到亲生儿子,心中的怒火顿时涌上心头,当即叫张汗拿棍子把这两个叫花子赶出去 。叫花子见亲爹竟让人驱赶自己,赶忙对张汗说:“你敢打我?我这是来找我爹的!” 张汗一脸诧异,问道:“谁是你爹?” “就是这个老头!” 张汗又转头问老头儿:“爹,他真是您儿子?” 老头儿坚定地回答:“不是,你才是我儿子!” 张汗听后,抡起棍子就赶 。叫花子见状,拉着媳妇转身就跑,一直跑到村外才停住脚步。
媳妇气喘吁吁地说:“咱爹在这儿置下了不少产业,咱们去县衙告状,向姓张的把爹争回来。就算争不回来,起码也得分他一半家产!” 叫花子一听,觉得有理,便领着媳妇前往县衙告状 。
县太爷得知此事,即刻传老头儿上堂。见到老头儿,县太爷问道:“你为何不认亲生儿子,还让人驱赶他?” 老头儿悲愤交加,缓缓说道:“这两人原本的确是我的亲生儿子和儿媳 。只因当年我捡到一位赶考秀才的一百两银子,并归还给了人家,他们便斥责我不该这么做,还对我大打出手,将我赶出了家门。若不是张汗这个义子收留我,我恐怕早就死在九泉之下了,我怎能再认这个逆子?” 县太爷听到此处,不等老头儿把话说完,便激动地站起身,快步走到老头儿跟前,双膝跪地,深情地说道:“爹,那赶考的秀才就是我啊! 您就是我的再生父亲!”
就在这时,张汗也刚赶到大堂。见县太爷竟在叫爹,他忙说:“你可是县太爷,不能抢我爹呀!” 县太爷微微一笑,说道:“这就是我爹!” 这下老头儿可犯了难,三个男人都争着要当自己的儿子,不知该如何是好 。
好在知县大人公正严明,当堂作出裁决:义子张汗心地善良,主动认父,品德高尚;亲生儿子应知错悔悟,改过自新;至于老人,曾有恩于县太爷,理应得到报答 。既然三人都视老人为父亲,那就每家轮流供养,每家住一个月,务必好吃好喝,精心侍奉老人 。
从那以后,这一带便多了个约定俗成的规矩:但凡兄弟分家,都会轮流赡养父母 。这个传统一直保留到现在,见证着这片土地上人们对亲情与孝道的传承 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