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遥远的岁月长河中,于延庆县一带,流传着一则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:据说,天上地下的诸位神仙,皆是由姜太公所封。
想那周武王兴兵讨伐商纣王之际,战事无比惨烈,双方众多英勇的大将与形形色色的能人,都在这场战争中不幸离世。目睹此景,心怀悲悯的姜太公,遂将他们一一册封为神仙。这一封,可不得了,上至九天云霄,下至幽冥地府,崇山峻岭、江河湖海,每一处角落都有了神仙的踪迹;执掌天宫、统御地狱、掌管火域、治理水患,各类司职皆安排得妥妥当当。
然而,令人始料未及的是,姜太公忙于封神,却没给自己留下一席之地,每到一处,皆遭冷遇。他登上山峦,山神无奈说道:“小神所居不过荒山野岭,实在不敢让太公在此安歇呀。” 行至广袤平地,土地神也面露难色:“此地如此狭小,恐难容太公久留。” 飞至天界,守护天门的神迅速将其阻拦:“天宫重地,不可随意进入!” 试图钻进地府,鬼卒们也发出阵阵嚎叫:“快走! 你这个糟老头子。” 一连串的遭遇,直把姜太公气得几近瘫倒。
姜太公拖着疲惫的身躯,心中越想越气,怒火与智慧交织间,他突然灵机一动,派人四处传讯,邀请各路神仙再度齐聚封神台下,宣称还有一个至高无上、尊崇无比的大爵位尚未有人膺任。此次要册封的,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,能稳坐这头把交椅。神仙们听闻,个个心动不已,渴望能再进一步,于是纷纷喧闹着汇聚到了封神台下 。
待神仙们到齐,姜太公微微咳嗽两声,缓缓说道:“这一爵位,理当归于一个连立足之地都没有的人,你们仔细想想,会是谁呢?” 神仙们苦思冥想,环顾四周,每个人都在天地间有一方管辖之所,实在找不出符合条件的人选。况且,天地间都已被各位神仙占据得满满当当,这新的职位又该设于何处呢? 于是,他们彼此交换眼神,心照不宣地齐声高呼:“这无比尊贵的大爵位,就封给太公您自己吧!” 姜太公心中明白,这不过是众人送的一份人情,但仍不禁 “嘿嘿” 一笑,说道:“既然大家都这般推举,那我就不再推辞了。” 这时,有一位神仙笑着问道:“小神斗胆问问太公,不知您打算将府邸建于何处?宫殿又安置在何方?” 姜太公早有盘算,立刻应声答道:“我的宫殿就建在房脊之上。”“啊! 这地方是否太过狭小了些?” 神仙惊讶地问。姜太公坦然回应:“无妨,我身为你们的首领,无论走到哪里,各路神仙自会为我让位。”
自那以后,民间便流传下一个独特的风俗。每至新居落成,人们常常会在房脊之上,用几块青砖砌起一座小巧的房屋,在这小屋里立上一块砖,上面工工整整地书写着 “姜太公之位”。不仅如此,每当乔迁新居或是锯树之时,为求平安顺遂,人们便会裁下一张红纸条,郑重地贴上,上面写着 “姜太公在此,诸神退位”。据说,这般行事,诸事便能平安无虞。
传说中,姜太公临终之际,周武王悲痛万分,哭得如泪人儿一般。他涕泗横流,口中喃喃念叨:“相父啊,您这一去,我大周的天下该如何是好啊?” 太公强撑着虚弱的身体,费力地睁开双眼,一字一顿地说道:“把子牙的棺材悬在殿上。”
太公辞世后,周武王谨遵相父的遗嘱,将他妥善殓入楠木棺材之中,而后用坚固的铜链,将棺材高悬在大殿的正梁之上。武王还特意告诫后世子孙:无论何人继承大统,登上皇位,都绝不能将太公的棺材移走 。说来也堪称神奇,这口棺材仿佛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,自此成为一件镇国之宝。无论何方有人起兵造反,棺木的头部总会预先指向反叛的方向。骚乱刚刚露头,周朝的大军便能及时赶到,轻而易举地将祸乱平定。凭借此等神秘力量,周朝享国极久,父传子、子传孙,稳稳当当地坐拥天下长达八百零八年。
时光荏苒,岁月流转,周天子的宝座传到了赧王手中。这位周赧王,瞧见殿上高悬的那口棺材,心中厌烦到了极点,整日怨声载道,嘟囔着祖宗为何留下这么个物件。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定数,注定周朝气数将尽。某一日,周赧王登上大殿,忽然一股刺鼻的臭味钻进鼻子。他环顾四周,只见那高悬的棺材缝隙里,正源源不断地渗出白色的液体。周赧王勃然大怒,向着大臣们怒吼:“快把它弄出去! 快弄出去!” 大臣们纷纷赶忙劝阻:“万万动不得太公的灵柩啊! 正是他一直在庇佑着我们大周的万里江山。” 周赧王哪里听得进去,嘴里嘟嘟囔囔地骂着:“都已经变得臭不可闻,还谈什么保佑!”
大臣们不敢违抗王命,无奈之下,只得七手八脚地将棺材卸了下来。就在他们准备将棺材挪到殿外之时,只听 “哗啦” 一声,棺材竟然散架了。紧接着,“扑楞楞” 一阵声响,从棺材里飞出一群白鸽,这些鸽子朝着四面八方振翅飞去。众人再看那棺材内部,早已空空如也。
自那之后,周朝仿佛失去了耳目,再也无法预先知晓各地的动静。周赧王本就昏庸无能,如此种种,更是致使天下大乱。四方动荡不安,不是西边有人揭竿而起,就是东边出现叛乱;南方刚刚传来告急的消息,北方紧接着又燃起烽火。在这般风雨飘摇的局势之下,周朝的覆灭,似乎也成了无可避免的结局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