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很久很久以前,灵山县北坡村有个叫周明的秀才,娶了邻村的王氏为妻,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周景瑞。
可王氏生景瑞时得了产后风,不到一个月就撒手人寰。周明又当爹又当妈拉扯孩子,过了一年实在撑不住,经人说合,续娶了青山村老秀才张敬之的女儿张慧兰。
张敬之早已过世,慧兰跟着哥嫂过日子。她自小跟着父亲读书,写得一手好字,性子也温和贤淑。
过门那天,看着襁褓里瘦弱的景瑞,慧兰轻轻抚摸着孩子的额头说:"以后我就是你亲娘。"她说到做到,夜里景瑞哭闹,她抱着来回踱步哄到天亮;冬天怕孩子冻着,把景瑞的小脚揣在自己怀里暖着。
景瑞三岁时就能清晰地喊"娘",每天像小尾巴似的跟着慧兰,她洗衣时就蹲在河边捡石子,她做饭时就坐在灶门前添柴火。
谁料天有不测风云,景瑞四岁那年,周明染了风寒,咳了半个月就去世了。出殡那天,慧兰抱着景瑞跪在灵前,望着棺木泪如雨下:"你放心走,我一定把孩子抚养成人。"
那时家里本就不宽裕,顶梁柱一倒,更是雪上加霜。慧兰变卖了陪嫁的首饰,换了两亩薄田,白天带着景瑞下地干活,晚上在油灯下做针线活换些米粮。
有天傍晚,邻村地主家的管家突然上门,说他家少爷看中了慧兰的贤惠,愿意出二十两银子纳她为妾。
"二十两银子够你们娘俩吃十年了。"管家喝着茶说。慧兰的哥嫂也赶来劝说,嫂子拉着她的手:"妹子,你还年轻,带着个拖油瓶哪有出头之日?"
慧兰抱着景瑞站起身,脊背挺得笔直说道:"我既嫁入周家,就该守着这个家。景瑞刚没了爹,不能再没了娘。"哥嫂见她态度坚决,撂下句"你别后悔"就气冲冲地走了,从此再没来往。
日子越发艰难,慧兰把地里收的粮食都攒着给景瑞吃,自己顿顿喝稀粥。景瑞六岁那年,看着别家孩子都去私塾念书,天天扒着私塾的墙头听先生讲课。
慧兰看在眼里,心里像针扎似的疼,她咬牙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卖了,求着私塾先生收下景瑞。可没过半年,先生要去外地任教,私塾也散了。
"娘教你认字。"慧兰找出周明留下的旧书,用烧焦的树枝在地上写字。她白天干活时背课文,晚上就教景瑞念书。景瑞聪明得很,教过的字过目不忘,七岁就能背诵《三字经》,八岁能读《论语》,街坊都说这孩子是文曲星下凡。
十二岁那年,灵山县遭遇大旱,地里的庄稼全枯死了,河床裂得能塞进拳头。慧兰每天天不亮就挎着破篮子出门,走几十里路去有水源的村子乞讨。
有次讨到半个菜窝窝,她揣在怀里一路小跑回家,塞到景瑞手里:"快吃,娘在别人家吃过了。"
景瑞看着娘干裂的嘴唇和空荡荡的篮子,把窝窝掰成两半:"娘不吃我也不吃。"慧兰眼圈一红,假装咬了一小口,趁景瑞低头吃饭时,悄悄把嘴里的碎屑吐在手帕里。这样的日子熬了整整一年,景瑞虽然瘦了些,却没断过一天书,慧兰却瘦得只剩一把骨头,颧骨高高凸起,眼窝陷成两个深坑。
灾情过后,慧兰带着景瑞重新开垦荒地,日子慢慢有了起色。景瑞十六岁那年去县里应试,一举考中秀才,消息传来那天,慧兰把家里的陶罐翻了个底朝天,凑钱割了半斤肉,炖了一锅香喷喷的肉汤,看着景瑞狼吞虎咽的样子,她笑着笑着就哭了。
十九岁时,景瑞要去府城考举人。慧兰连夜给他缝制新衣裳,把攒了多年的碎银子小心翼翼地包在布里:"路上吃好点,别舍不得花钱。"
景瑞考中举人的那天,骑着高头大马回乡,全县的人都挤在路边看,慧兰站在人群里,看着儿子胸前的红花,悄悄用围裙擦着眼泪。
第二年春天,景瑞要进京参加会试。慧兰为了给他凑盘缠,白天去山里采草药,晚上熬夜做绣活,连续熬了三个通宵后,突然栽倒在织布机旁。景瑞抱着娘滚烫的身子,眼泪直流:"娘,我不考了,我在家陪你。"
慧兰挣扎着坐起来,抓着他的手说:"傻孩子,娘没事,你要是考不上,娘这些年的苦就白受了。"她硬撑着起身,把一个布包塞给他:"这里面是娘攒的钱,还有路上吃的干粮。"
景瑞跪在娘床前磕了三个响头,一步三回头地离开了家。他一路披星戴月赶到京城,会试时文思泉涌,三场下来名列前茅,殿试时更是得到皇上赏识,被点为状元。
放榜那天,景瑞穿着红袍骑着马游街,心里想的全是娘。他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回家,让娘看看他的状元红袍,让娘过上好日子。可当他带着随从快马加鞭赶到村口时,却看到邻居王大娘在路边哭。
"景瑞啊,你娘她......"王大娘抹着眼泪说不下去。景瑞冲进家门,只见堂屋正中摆着一口薄棺,他"扑通"一声跪倒在地,放声大哭:"娘!儿回来了!您看看儿啊!"
邻居说,他走后第五天,慧兰就咳血不止,临终前一直攥着他小时候穿的肚兜,嘴里不停地念叨:"瑞儿要当大官了......"
景瑞守在灵前七天七夜,粒米未进,水也不喝,嗓子哭哑了,眼睛哭肿了,侍从们轮流劝说,他只是摇头:"没有娘就没有我,娘受了一辈子苦,我还没来得及孝顺她......"
消息传到京城,皇上被慧兰的贤德和景瑞的孝心感动,下旨追封慧兰为"贤义夫人",还把北坡村改名为"孝母村"。
景瑞在村里修建了祠堂,把当年娘乞讨用的破篮子供奉在祠堂里,又请石匠在村口雕刻了一个石篮,旁边刻着两行字:"树欲静而风不止,子欲养而亲不待。"
后来景瑞官至宰相,每次回乡都要在石篮前站很久,他常对身边的人说:"我这一生最大的遗憾,就是没能让娘过上一天好日子。"
那座石篮至今还立在孝母村的村口,提醒着每一个路过的人,趁父母还在,多尽一份孝心。
发表评论